【鉴定中药材名】马齿苋
【药材来源鉴定】本品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.的干燥地上部分。李时珍释其名曰:“其叶比并如马齿,而性滑利似苋,故名。”
【药材历史考证】马齿苋又名马苋。马苋,作为“苋实”的别名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。《本草经集注》在“苋实”一药下云:“今马苋,别一种,布地生,实至微细。俗呼为马齿苋。亦可食,小酸。”《新修本草》云:“马苋一名马齿草。味辛,寒,无毒,主诸肿瘘疣目。”《蜀本草》云:“马苋味酸,寒,无毒,主诸肿瘘疣目。……一名马齿苋。”《本草图经》曰:“马齿苋,旧不著所出州土。今处处有之。虽名苋类,而苗叶与人苋辈都不相似。又名五行草,以其叶青、梗赤、花黄、根白、子黑也。”李时珍曰:“马齿苋,处处园野生之。柔茎布地,细叶对生。六七月开细花,结小尖实,实中细子如葶苈子状。人多采苗煮晒为蔬。”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,与现今药用马齿苋相符。
【植物形态鉴定】一年生草本,全株光滑无毛,肥厚,肉质多汁,有酸味,高约30cm。茎圆柱形,下部平卧,上部斜生或直立,多分枝,常呈紫色。叶互生或对生,肥厚,叶柄极短,在节处有鳞片状附属体;叶片楔状矩圆形或倒卵形,长10~25毫米,宽5~15毫米,顶端圆或平截,有时微凹,基部楔形,全缘,侧脉不明显。花单生或簇生于枝端,朝开暮闭,中午茂盛;总苞片4~5,膜质;萼片2,长约4毫米;花瓣5,黄色,长约5毫米,先端凹;雄蕊8~12,基部合生;雌蕊1,子房半下位,1室,花柱较花丝短,柱头4~6深裂,线形。蒴果圆锥形,长约5毫米,棕色,盖裂。种子多数,黑色,细小。花期6~9月,果期7~10月。
【药材性状鉴定】本品多皱缩卷曲,常结成团。茎圆柱形,长可达30cm,直径1~2毫米,表面黄褐色,有明显纵沟纹。叶对生或互生,易破碎,完整叶片倒卵形,长10~25毫米,宽5~15毫米,绿褐色,先端钝平或微缺,全缘。花小,3~5朵生于枝端,花瓣5枚,黄色。蒴果圆锥形,长约5毫米,内含多数细小种子。气微,味微酸。
【药材显微鉴定】茎(直径2毫米)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;皮层宽阔,外侧为1~3列厚角组织,皮层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,直径15~60微米,有时可见淀粉粒及细小的棱状结晶;维管束外韧型,8~20外排列成环,束间形成层明显;髓部细胞中亦含草酸钙簇晶。粉末特征:绿色,味酸。①叶上表皮细胞表面观,细胞壁较平直,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常波状弯曲;角质层纹理明显,气孔平轴式。叶肉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,直径7~37微米。②淀粉粒较少,单粒类圆形,直径5~20微米,脐点点状或裂缝状,层纹不明显;复粒少见,由2~3分粒组成。③种皮细胞碎片深棕红色,表面观细胞呈多角星状,有多数小突起。④果皮石细胞大多成群,长棱形或长方形,壁较薄;亦有类圆形,壁较厚者。尚可见有果皮薄壁性大形网孔细胞。另有茎表皮细胞、导管、花粉状、果皮表皮细胞等。
【药材理化鉴定】取本品的粉末2克,加盐酸乙醇溶液15毫升,加热回流10分钟,趁热滤过。取滤液2毫升,加3%碳酸钠溶液1毫升,置水浴中加热3分钟后,在冰水中冷却,加活性炭少量,搅拌,滤过,滤液加新制的重氮对硝基苯胺试液2滴,显红色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田野、路旁及荒地,为常见的杂草之一。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【采集加工】夏、秋二季采收,除去残根及杂质,洗净,略蒸或烫后晒干。
【饮片炮制】除去杂质,洗净,稍润,切段,晒干。
【性能功用】味酸,性寒。归肝经、大肠经。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。用于热毒血痢,痈肿疔疮,湿疹,丹毒,蛇虫咬伤,便血,痔血,崩漏下血。内服:9~15克(鲜品30~60克),水煎服。外用:鲜品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【附注】置通风干燥处贮藏,防潮。
精彩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