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滋阴补肾的穴位:三阴交穴、太溪穴、照海穴。三阴交+太溪穴就是我们人体的“六丸地黄丸”:治肾虚性的耳鸣、乌发;太溪穴+照海穴就是“知柏地黄丸”,详情养生讲解请看本文视频和图文内容。... [详细]
偏方秘方
【来源】《外台秘要方·卷十七一虚劳下二十九门·补益虚损方》 【配方】枸杞子75克,杏仁25克,生地黄汁300克,人参、茯苓各l5克,天门冬125克,白蜜500克,生髓100克,酥500克。[详细]
【来源一】《古今医统大全·卷十四·诸方目》 【配方】生地黄130克,豆豉80克,猪膏500克。[详细]
【来源一】《串雅内编·卷四·单方内治门》 【配方】皂角500克。 【制法】用肥皂角,去皮弦子,切碎,以酸浆水浸,春秋三、四日,夏一、二日,冬七日,揉捞去滓,将汁入银器或砂锅慢火熬透,以槐柳枝搅成[详细]
【来源】《黄帝素问宣明论方·卷十·泄痢门》 【配方】巴豆皮、楮实叶各100克。[详细]
【来源一】《良朋汇集经验神方·卷四·小儿吐泻》 【配方】木鳖子10克,杏仁、桃枝、柳枝各40克,芝麻油200克,铅丹30克,乳香、没药、麝香各5克。[详细]
【来源】《普济方·卷九十五·诸风门·风不仁(附论)》 【配方】生川乌、防风、肉桂、白芷、藁本、川椒、吴茱萸、白术、细辛、川芎、白附子、藜芦、莽草、羌活各20克,黄蜡200克,猪油600克,生姜1[详细]
【来源】《类证治裁·卷二·吐血论治·附方》 【配方】雪梨汁、藕汁、生地汁、麦冬汁、莱菔汁、茅根汁、姜汁、柿霜各200克,饴糖1000克。[详细]
【来源】《理瀹骈文·存济堂药局修和施送方并加药法》 【配方】生附子200克,白附子、川乌、官桂、生半夏、生南星、白术、炮干姜、木瓜、蚕沙各100克,吴萸、苍术、草乌、独活、故纸、良姜、延胡、灵脂、草蔻仁[详细]
【来源】《普济方·卷二百六十五·服饵门·煎药》 【配方】鲜枸杞子2000克。[详细]
【来源】《清宫配方集成·妇科方》 【配方】制香附、川郁金、全当归、娑罗子各150克,木香50克,酒赤芍、草豆蔻、片姜黄、元胡、青皮、五灵脂各100克,炙甘草75克。[详细]
【来源一】乌头膏,出自《千金翼方·卷十六一中风上·僻第四》 【配方】乌头250克,野葛、莽草各500克。[详细]
【来源一】《保命歌括·卷二十八·膈噎》 【配方】威灵仙、生姜、白砂蜜各480克,青麻油240克。[详细]
【来源一】《景岳全书·卷五十三·图集·补阵》 【配方】人参2000克。[详细]
【来源一】《慈禧太后医方选议·第十二章·止嗽化痰理肺医方》 【配方】鸭梨20个。[详细]
【来源】《清官配方集成·补益方》 【配方】生地、新罗参各300克,白茯苓600克,白蜜1000克(炼净)。[详细]
【来源】《千金要方·卷十八·大肠腑·咳嗽第五》 【配方】杏仁、生姜汁各1000毫升,糖、蜜各500毫升,猪膏100毫升。[详细]
【来源】《光绪皇帝医方选议·第十五章·治咳嗽医方》 【配方】苏梗、前胡、天花粉、霜桑叶、菊花、麦冬、赤茯苓、炒谷芽、炒神曲各90克,橘红、竹茹各60克,甘草30克。[详细]
【来源】《普济方·卷二十六·肺脏门·肺实(附论)》 【配方】川大黄75克,生地汁60毫升,杏仁、枳壳各40克,牛蒡根汁40毫升,郁李仁75克。[详细]
【来源】《种杏仙方·卷一·痰饮》 【配方】半夏、甘草各640克。 【制法】先将半夏用水浸泡,去掉皮及脐,再将白矾240克煎汤取汁,浸泡半夏,春、夏季21天,秋、冬季49天,捞起晒干。再用生姜720克捣烂取[详细]
【来源】《理瀹骈文·存济堂药局修和施送方并加药法》 【配方】牛心1个,牛胆1个,用小磨麻油1500克浸熬听用。川黄连150克,大麦冬、丹参、元参、苦参、郁金、胆南星、黄芩、丹皮、天冬、生地各100克,潞党参、[详细]
【来源一】《清宫配方集成·补益方》 【配方】白术1600克。 【制法】将上药切碎,水浸后煎煮,纱布滤去药渣,如此3遍,再将所滤药液加热浓缩,下入蜂蜜,收膏即成。[详细]
【来源】《外台秘要方·卷三十一·采药时节所出土地诸家丸散酒煎解诸毒等二十三门·古今诸家煎方》[详细]
【来源】《外台秘要方·卷十六·虚劳上四十九门·脾劳虚寒方》[详细]
【来源】《外台秘要方·卷三十四·妇人下四十八门·产后虚赢方》[详细]